Kuru——在下一代区块链实验下一代DEX
在加密世界里,去中心化交易所(DEX)是一个美好的理想:它让任何人都能在无需许可、无需信任第三方的情况下,安全地保管并交易自己的资产。但在实现这个理想的路上,一直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。
选择一:自动做市商 (AMM),比如 Uniswap
这就像一个全自动的货币兑换机。你把 A 币放进去,它就按一个固定的数学公式(比如 \(x \cdot y = k\))吐出 B 币。优点是简单方便,永远有流动性。但缺点也很突出:交易量一大,价格偏差(滑点)就变得无法接受;而且,为它提供资金的做市商,资金利用效率极低,还时刻承担着“无常损失”的风险。
选择二:订单簿 (Order Book),类似股票交易所
这套系统我们很熟悉,买家挂买单,卖家挂卖单,系统负责撮合。它的资金效率极高,交易体验也最好。但问题是,它对系统性能的要求高到离谱。在以太坊这样拥堵的“单行道”上,每次挂单、撤单都要排队,手续费高得吓人。想在上面流畅地运行一个订单簿交易所,基本是不可能的。
多年来,DEX 就在这两条路上摇摆,用户要么忍受 AMM 的低效,要么就只能去中心化交易所(CEX)寻求更好的体验。
Kuru的新解:将两种模式融为一体的混合模型
既然两种模式各有优劣,无法单独满足所有需求,一个自然而然的想法便浮出水面:为什么不把它们结合起来呢?这正是 Kuru 提出的解决方案——AMM-CLOB 混合模型。它的核心思路是,在一个交易所内,让两种机制同时存在并协同工作。一方面,它保留了 AMM 作为基础流动性层,确保任何时候都有一个“保底”的报价,解决了订单簿可能出现的流动性枯竭或价差过大的问题;另一方面,它又在这个基础之上,构建了一个高性能的订单簿,允许专业做市商和普通用户提交更精确、更具竞争力的报价。这样一来,用户面对的是一个统一的交易界面,但背后却是由两种不同来源的流动性共同支撑,从而有望同时实现 AMM 的便利性和订单簿的高效率。
核心算法
Kuru 的核心创新,就是用一种非常聪明的方式,把 AMM 和订单簿的优点结合起来。这个过程,我们可以用一个初等微积分里非常经典的思想来理解——用无数个微小的直线段,去无限逼近一条平滑的曲线。
想象一下:
- 一条平滑的曲线: AMM 的 \(x \cdot y = k\) 公式,在坐标轴上就是一条平滑的曲线。这条曲线代表了在任何一个价位上,都有对应的流动性。
- 把它切成微小的“台阶”: Kuru 的算法,就是沿着这条曲线,在每一个极其微小的价格区间(tick)上,把它“切”成一小段。这一小段,就可以近似看作一个高度不变的“小台阶”。
- 每个“台阶”都是一个挂单: 每一个这样的小台阶,都代表着一个具体的、价格固定的限价单,然后被放置到订单簿上。台阶的高度,就是这个价位挂单的深度。
通过这种方式,Kuru 将 AMM 那条连续的、抽象的流动性曲线,“微分”成了一系列离散的、具体的、可以被撮合的限价单。
这个设计的厉害之处在于,它让一个系统同时有了两种表现形态。对于普通用户,他们随时来交易,感受到的依然是 AMM 那样源源不断的流动性。而对于专业交易者,他们打开交易界面看到的,则是一个深度极佳、价差极小的传统订单簿。
工程实现
这个“把曲线变台阶”的想法在理论上很完美,但要在区块链上真正实现,就碰到了巨大的工程挑战。
Kuru 的机制有一个关键特点:牵一发而动全身。当一笔交易进来,哪怕只吃掉了几个价位的“台阶”,市场的公允价格就变了。为了保证整个系统的数学模型不出错,Kuru 协议必须在瞬间完成一个动作:根据新的价格,重新计算并更新订单簿上所有剩余“台阶”的位置和深度。
想象一下,这个“连锁更新”的过程如果发生在以太坊这样的“单行道”上,会是一场灾难:
- 天价手续费: 一笔交易可能触发上千个“台阶”的状态更新。在以太坊上,每一次更新都要单独支付一次 Gas 费。这会让任何一笔交易的成本都高到荒谬。
- 漫长的等待和巨大的风险: 系统需要一个一个地去处理这上千次更新,整个过程非常缓慢。在这期间,Kuru 的订单簿会处于一个数据不一致的“中间状态”,这为抢跑机器人(MEV)创造了完美的攻击机会。它们可以精准预测协议的下一步动作,进行套利,而这些损失最终都由提供流动性的用户来承担。
这就是 Kuru 的命运和 Monad 紧紧绑定的根本原因。
Monad 的并行处理架构,就是为了解决这类问题而生的。当 Kuru 提交那上千个状态更新请求时,Monad 可以识别出这些请求之间没有冲突,然后调动它的“多车道”能力,同时处理所有这些更新,最终在一次交易中原子化地完成。
这意味着:
- 成本被压缩到极致: 把原本上千次独立操作的成本,变成了一次批量操作的成本。
- 安全性得到保障: 将可被攻击的时间窗口从数秒缩短到毫秒级,让传统的抢跑策略在经济上变得无利可图。
可以说,Monad 并不是 Kuru 的“可选配件”,而是它能够启动和运行的必要前提。没有这种并行处理能力,Kuru 的整个模型就只是纸上谈兵。
参数治理
即使算法很聪明,底层链也足够快,Kuru 能否成功,最终还要回归到一个最朴素的商业问题:它能让参与者持续赚到钱吗?
这就进入了“参数治理”的范畴,也就是如何设定游戏的经济规则。这就像开一家商场,不仅要设计得漂亮(算法),地段好交通便利(系统),更要懂得如何给商铺定价和招商(治理),才能让商场一直有钱赚。
Kuru 面临着同样精细的权衡:
- “台阶”的疏密(Tick 密度): 台阶切得越密,流动性越集中,交易体验越好,但系统要记录和更新的数据就越多,维护成本越高。反之亦然。
- 交易手续费: 这是流动性提供者的核心收入。费率定高了会吓跑交易者,定低了又没人愿意来提供资金承担风险。
- 风险管理规则: 当市场剧烈波动时,如何设计一套公平的规则来保护流动性提供者的利益,决定了资本是否愿意在这里长期停留。
这些参数的设定,是一场需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的动态博弈。它考验着 Kuru 团队和社区的智慧,也最终决定了这个精心设计的系统,究竟是能汇聚大量资金的“金融中心”,还是会因为规则不当而无人问津。
结论:一场值得关注的底层技术实验
总的来看,Kuru 的探索,远不止于一个新 DEX 项目那么简单。它更像一个“样板间”,向我们展示了当一个精巧的金融应用,遇上一个真正高性能的底层区块链时,可能会爆发出怎样的潜力。
这场实验能否成功,取决于三个关键问题的答案:
- 算法层面: “微分”流动性的思路,在真实的金融市场冲击下是否足够稳健?
- 系统层面: Monad 的并行处理能力,能否在上线后兑现它在理论上的承诺?
- 经济层面: Kuru 的治理体系,能否在各方利益之间找到那个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点?
Kuru 的最终成败,将为整个行业提供一个极具价值的参考——已有年数的DEX领域能否爆发出“transformer”式的突破?
Kuru——在下一代区块链实验下一代DEX